Archives: Monthly

超乎想像的慷慨

一年多來,69歲的布蘭達·瓊斯(Brenda Jones)一直在等待肝臟捐贈的名單上。隨著時間的流逝,她很擔心移植手術可能無法及時進行。所以,當布蘭達得知很快就要輪到自己時,實在雀躍不已。但當她得知有個年僅23歲的女孩正等待肝臟捐贈,否則生命垂危時,布蘭達便不計個人得失,毅然地放棄了優先權。她說:「若是我看著這個女孩就此死去,我也無法坦然地接受肝臟移植手術。」慶幸的是,醫院後來也為布蘭達找到另一位捐贈者,她和那個女孩都完成了換肝手術。

當我們看到有人完全不顧自身利益為他人付出,不免令人驚嘆。而耶穌為那些謀害祂的人犧牲自己的生命,又讓世人白白地得到赦罪之恩,祂那令人超乎想像、慷慨捨己的事蹟,更使人訝異!我們實在難以理解這種不計個人得失的寬大胸襟。

更讓人困惑的是,耶穌一再鼓勵我們來跟隨祂,並效法祂的榜樣。整本聖經都在呼召我們,要甘願為人謙卑捨己,像耶穌一般(腓立比書2章1-11節),也要慷慨地愛人,如同耶穌一樣(約翰福音15章9-17節)。這些邀請可能會要我們更改既定的行程,或支付一些超過預算的費用。或許這也意味著,我們必須放棄追求聲望,或放棄對生活品質的種種渴望。這看似難以做到,但每當我們鼓起勇氣跟隨耶穌時,就會發現自己正逐漸擁有這種超乎想像、慷慨待人的生命。

郭惟恩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上帝賜給我們生命、赦罪之恩和各樣恩典,表明祂是那位超乎想像、慷慨待人的上帝。那麼,在上帝眼中,什麼是慷慨呢?這個月我們要來探討,如何在上帝和他人面前過一個慷慨付出的生活。這篇專題文章6月1、8、1522日的靈修文章都談到了這個主題。

藉創造表明自己

在1901年所寫的讚美詩《這是天父世界》中,牧師兼詩人貝葆柯(Maltbie Babcock)描繪了他經常在山中漫步所感受到的喜悅,他被廣闊而令人屏息的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。他在詩歌中表達出對天空、海洋與受造物的驚嘆,以及他感受到上帝的同在,他總結說:「上帝無處不在地對我說話。」

儘管大自然不會開口說話,但上帝創造的一切,卻是我們瞭解這位「創造天、地、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上帝」的一種重要方式(使徒行傳14章15節)。藉著受造萬物,我們能看見上帝的榮耀(詩篇19篇1節),以及上帝的多個面向,例如祂永恆的屬性(羅馬書1章20節)。

當我們觀察到風的力量、海浪的澎湃時,就會發現上帝所造的萬物都展現祂的大能。在約伯記38章中,作者描述上帝的能力彰顯於祂定了晨光(12-13節)、降下雨雪(22-30節)、維繫宇宙(31-33節),並為各種動物預備食物(39-41節)。

上帝的創造也是我們經歷祂眾多祝福的方式。藉著所造之物,祂賜我們飲食(創世記1章29-30節),供應我們所需要的一切(馬太福音6章25-33節)。上帝所造的大自然,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祝福,更能使我們的靈魂甦醒。當我們來到青草地和安靜的水邊,我們就能經歷祂的平安(詩篇23篇1-3節)。

經由包羅萬象的方式,上帝所造的一切成了有形可見的明證,表明了我們的創造主是誰,也彰顯祂的屬性、慈愛以及對我們持續的看顧。

夏莉珊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上帝創造萬物的目的是什麼?這個月,我們探討上帝創造的美好,以及祂如何拯救祂所創造的一切。在這篇專題文章,以及5月1、8、15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
兩個世界的公民

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,並且等候救主,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。(腓立比書3章20節)

基督徒分屬兩個世界,擁有兩種不同的公民身分。如同保羅所說,我們是天上的國民,但現在我們也是這世界的公民。然而,我們雖是天上的國民,卻不能排除我們對這個世界應盡的責任。我們該如何在世上活出天上國民的身分呢?

為執政者禱告:「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、禱告、代求、祝謝,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,也該如此,使我們可以敬虔、端正、平安無事地度日。」(提摩太前書2章1-2節)

順服掌權的政府:「在上有權柄的,人人當順服他,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上帝的,凡掌權的都是上帝所命的。」(羅馬書13章1節)

繳稅給政府:「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;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。」(馬太福音22章21節)

活出正直的人生:「務要尊敬眾人,親愛教中的弟兄,敬畏上帝,尊敬君王。」(彼得前書2章17節)

身為國家的公民,我們的挑戰是活得像耶穌,比如展現祂的心意──照顧窮人、扶助軟弱者,並為受壓迫者伸張正義。

但這一切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。正如彼得被以色列的宗教領袖威脅時,明智地回答說:「順從上帝,不順從人,是應當的!」(使徒行傳5章29節)當謹記,我們首要效忠的對象永遠是耶穌。

柯貝爾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身為基督徒,何謂在世上做一個好公民?這個月,我們探討如何成為尊榮基督並對社區產生積極影響的公民。在這篇專題文章,以及4月1、8、18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
禱告優先

傑克是一名說話粗暴的水管工人,曾負責設計我們教堂的建築項目。當傑克知道我在為他祈禱後,偶爾也會請我為他的朋友禱告。我每天為傑克禱告達七年之久,求上帝吸引他,並拯救他。

在某個星期六清晨靈修時,我內心有一個迫切的感動,覺得我們的教會需要有更多的人來認識耶穌。於是我做了簡單的祈禱:「主啊,求祢給我們一個願意相信祢並接受洗禮的人吧!」當天下午我的手機響了,是傑克打來,他說:「我剛被診斷有胰臟癌,我實在無法接受。」我們約好了見面,他也同意讓更多人為他祈禱。隔天(星期天)晚上,我們在教會的禱告會中特別為傑克的健康和救恩禱告。接下來的一週,傑克接受了耶穌成為他個人的救主,並在來臨的星期天受洗了。

禱告讓人明白,能使事情發生改變的乃是上帝。當我們謙卑地承認,無法靠自己使人歸向上帝時,我們就是讓上帝掌權,請祂來成就我們辦不到的事。當我們祈求上帝的靈吸引人來就近祂時,就是懇求祂的大能。

因為上帝的恩典是藉由耶穌臨到我們,所以當我們憐憫那些在黑暗中失喪、與上帝隔絕的人,為他們呼求時,我們「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」(希伯來書4章16節)。而且,當我們藉著禱告去愛人時,便可以放心,因為我們的救主「也替我們祈求」(羅馬書8章34節)。

摘錄自龐雅各所著的探索叢書《禱告優先:禱告在福音事工中的大能》。

我們該怎樣合宜並有效地與人分享我們的信仰?這個月,我們探討如何向朋友、家人和鄰舍傳揚基督的救恩。在這篇專題文章,以及3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談到這個主題。

以愛待人

何謂愛人與被愛?我想,有時候我們把愛想得太複雜了。在分析自己每時每刻的感受時,我們會忘了愛不只是一種感受,而是一種生活與為人的方式。我們學習如何去愛,並不是透過意志力或仁心善意,而是藉著經歷愛、活出愛,從而學習如何去愛。

當我們與他人一起生活時,若處處為他人的利益著想,愛就伴隨著我們。

在傑瑞·伯克(Jerry Bock)作曲的音樂劇《屋頂上的提琴手》中,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幕,主角泰維脫口問妻子歌蒂是否愛他(他們是幾十年前透過媒妁之言而結合)。歌蒂不知所措地說:「我是否⋯⋯什麼?」接著兩人開啟了一段對話。最後歌蒂承認,如果25年來他們一起努力奮鬥、一起拉拔孩子們長大不算是愛,那她就不知道什麼才是愛了!在這一幕的結尾,兩人因知道自己一直被對方所愛而陶醉其中。

這一幕不單恰當地反映出被愛的喜悅,同時也點出愛是經由我們天天一起生活而產生的。當我們與他人一起生活時,若處處為他人的利益著想,愛就伴隨著我們、環繞著我們,即使那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。

保羅曾提到的「憑愛心行事」與「追求愛」(以弗所書5章2節;哥林多前書14章1節),他在這裡提到的愛便是這種自我犧牲的愛,這種愛始於意識到我們一直是被愛的。基督愛我們,為我們做了一次且永遠的犧牲,改變了一切。

因此,每當使徒保羅教導眾門徒如何過群體生活時,總會在一開始就提到上帝的憐憫和基督裡的愛,並提醒眾門徒要謹記自己一直是被愛的(以弗所書5章1-2節)。我們這些上帝的孩子都很容易忘記什麼是愛人與被愛,因此聖經一而再,再而三地提醒我們,要切記基督所賜的恩典已向我們顯明上帝就是愛,並要我們一同付諸行動。

值得謹記的是,哥林多前書13章中所提到那種令人驚嘆的愛,雖然經常在婚禮中被誦讀,但這種愛首先是針對基督徒群體所做的教導,要信徒培養這種愛。不只是用這種愛去愛某一個人,而是去愛所有同奔天路的信徒,愛這些被呼召成為一個身體的主內肢體(12章13節)。

愛是一種恩賜,也是一種生活方式。上帝賜下這份恩賜與這種生活方式,是要我們與那些同蒙上帝所愛的主內肢體,一同學習愛人與被愛。當我們以此為基礎,便可以學習放下嫉妒、憤怒與自私自利的本性(以弗所書4章31節)。那些是我們知道自己被愛以前,認為需要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。

當我們的「愛心有根有基」,並且被這「過於人所能測度的」愛所充滿時(以弗所書3章17-19節),我們才能明白,為何愛是「最妙的道」(哥林多前書12章31節),為何其他事物都毫無價值(13章3節)。

最後,我們可以歡欣喜樂地選擇以愛待人,我們有這恩典與自由,全因救主已成就了這一切!

白茉妮,靈命日糧作者

真正地去愛他人需要付出什麼?我們在這個月探討了如何經歷與活出耶穌愛的特質。這個主題在以上的專題文章,以及2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相關的討論。

耶穌所賜的平安

現今很少人能真正地經歷到平安。然而,在我們這動盪混亂的世界裡,上帝提供了一種遠超越人類所能理解的平安。這種平安的盼望正是聖經的核心信息。

因人類的祖先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背逆上帝,致使我們所有人都需要與那位創造主恢復關係。我們憑著信心,能夠確知並相信耶穌已為我們的罪流血犧牲,好叫我們能得著救贖與上帝和好,並得到上帝同在的平安。

然而,一些日常事物卻會威脅到這種平安。憤怒、嫉妒、壓力、人際關係、工作與健康問題,都會使我們的心不能平靜。但耶穌要賜給我們的是另一種平安,那就是上帝的平安。

耶穌說:「我留下平安給你們,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。我所賜的,不像世人所賜的;你們心裡不要憂愁,也不要膽怯。」(約翰福音14章27節)

使徒保羅鼓勵讀者:「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裡做主,你們也為此蒙召,歸為一體;且要存感謝的心。」(歌羅西書3章15節)

聖經的主題信息是耶穌已戰勝死亡,並且祂應許賜給我們永恆的生命。因這美好的事實,我們無需因這世界充滿不確定而擔憂。反之,我們要讓上帝的平安在我們心裡做主。

飛岱煒(David Frees),靈命日糧事工數位出版與線上學習總監

你如何看待聖經所默示的智慧?在閱讀聖經時,思想其所要帶出的主題信息意味著什麼呢?在一月份的靈修文章,我們看到了聖經如何揭示了上帝的作為,即上帝救贖人類、復興萬物的計劃。這個主題在以上的專題文章,以及1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中都有討論。

信徒群體──教會

說到群體,你會想到什麼?在約翰福音17章,耶穌為著跟隨祂的信徒群體禱告,祈求天父讓他們能夠合一、喜樂、在真理中成長和承擔使命。

合一。「保守他們,叫他們合而為一,像我們一樣」(11節)。耶穌祈求天父讓合一成為教會的特徵,但合一並不是指完全一致,我們都帶著各自的特質而加入教會這個群體。雖然我們各有不同,但仍然可以向周遭的人展現出上帝的愛。

喜樂。「叫他們心裡充滿我的喜樂」(13節)。群體最大的益處就是能帶來鼓勵。在面臨困境時,基督徒朋友可以提醒我們,唯有這位創造主能讓我們的喜樂得以滿足。

在真理中成長。「求禰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」(15節)。當我們偏離真理時,基督徒群體能幫助我們正視問題、糾正錯誤。這是基督徒群體所扮演的角色,即幫助我們重新將焦點放在福音真理上。

承擔使命。「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」(18節)。基督徒並不應該與世隔絕,耶穌呼召我們「要去」到人群當中(馬太福音28章18-20節)。我們與信徒的關係提醒了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也很重要,敦促我們與非信徒建立關係。我們這些信徒聚集在一起、互相代求,然後我們要走出教會,去服事、去愛人,並邀請他人與耶穌建立關係。

傅德倪(Danny Franks)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德罕市的一間浸信教會(Summit Church)擔任關懷部的牧師,他的部落格文章可見於dfranks.com。

現今人們常覺得自己只是透過科技與人聯繫,但實則關係疏離。十二月份的主題為加入教會。討論如何藉著加入當地教會,與基督徒一起聚集、分享,促進身心靈的健康。這個主題在以上的專題文章,以及12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都有討論。

敬拜的益處

在《西敏小要理問答》裡提到:「人的主要目的就是榮耀上帝,永遠以祂為樂。」榮耀上帝就是敬拜祂!永遠以祂為樂,這是包括所有上帝所賜的恩典,例如:

赦免。真正的敬拜者承認上帝的聖潔,並接受祂的赦免(羅馬書5章1節;約翰一書1章9節)。透過敬拜,他們被潔淨。

引導。尊崇上帝的人將得著智慧,且每天都會得到上帝的指引(詩篇25篇4-12節;箴言1章7節,3章5-6節)。

供應。耶穌說,如果我們的生命是讓上帝居首位,上帝就會供應我們物質方面的需求(馬太福音6章33節;另見詩篇23篇,37篇3-6節)。

。真正的敬拜者,心中必能感受到上帝的慈愛(詩篇63篇3節;約翰福音14章21、23節;羅馬書5章5節)。

能力。對於那些把榮耀歸給上帝的人,上帝會賜他們能力去做祂所吩咐他們做的事(哥林多後書12章7-10節;以弗所書3章14-21節;腓立比書4章13節)。

保守。祂信實地看顧所有信靠祂的人,並保守他們安然渡過人生多變的境遇(詩篇5篇11-12節;彼得前書1章5節)。

榮耀。總有一天,所有真誠的敬拜者會得著榮耀。他們將會在新天新地裡,與眾信徒和眾天使一同全心全意地敬拜上帝(彼得後書3章13節;約翰一書3章2節;啟示錄19章1-10節)。

對許多人來說,當他們聽到或讀到敬拜這個詞時,首先想到的就是音樂和歌唱,但敬拜上帝的意義遠不止這些。在十一月,靈命日糧事工於這篇專題文章,以及11月1、8、15和22日的靈修文章中探討這個課題。

超乎萬名之名

我的父母為了鼓勵我融入美國,成為第一代墨西哥裔美國人,他們在家很少講西班牙語,並用我中間名字的英文版來辦理學校註冊。由於厭倦了對歸屬感的掙扎,我在十八歲那年申請了州身分證。我想用我的本名(Xochitl)來探索我曾經捨棄的美麗文化。

十年後,我索取了一份出生證明的副本。文件寄到時,我驚慌地打電話給媽媽,告訴她:「他們把我的名字拼錯了!」

媽媽說:「不,是妳自己拼錯了。我還以為妳只是在展現妳的創意。」她指的是我申請身分證時所用的名字。

儘管如今我們不太重視名字,但在聖經時代,名字有助於確立一個人的性格、傳承和身分。

使徒約翰稱耶穌為「道」,並說凡信祂名的人,祂就賜給他們權柄,作「上帝的兒女」(約翰福音1章1、12節)。耶穌既是好牧人,就「按著名叫自己的羊」(10章3節),確定了我們與祂之間親密的關係。

上帝特意設計了我們各方面的獨特性──族群、種族和個性。但身為上帝的兒女,我們的身分是天上的國民(腓立比書3章20節),我們不需要融入某個文化,或尋找歸屬感。我們承接了在基督裡所得著的每一個應許,祂的名超乎萬名之上(2章9節)。

鄧書琪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三位一體:三位或一位真神?

聖經教導我們,聖父是真神,聖子是真神,聖靈也是真神。三一真神是一個永恆存在的本體,是截然不同但又不分開的三個位格。各個不同的位格,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運作。聖父是創始者,聖子是執行者,聖靈是成全者。每個位格都有自我意識和自主權,但從不獨自行事或與其他位格對立。

這三個位格都參與了創造。上帝創造萬有,都是藉著耶穌基督所造(歌羅西書1章16節),上帝的運行在「水面上」(創世記1章2節)。

在救恩方面,上帝(天父)愛世人並賜下祂的獨生子(約翰福音3章16節)。基督復活和升天之後,祂和天父差派聖靈(14章16節,16章7節)。

耶穌吩咐門徒「奉父、子、聖靈的名」給人施洗時(馬太福音28章19節),祂肯定了三位一體的概念。

這獨一真神有三個不同的位格!在這位真神裡,我們有一位愛我們的天父,祂差派祂的兒子為救贖我們而受死;在這位真神裡,我們有耶穌基督,祂降世為人,承擔你我應受的刑罰;在這位真神裡,我們有聖靈,祂是我們的幫助者和神聖的保惠師,住在我們裡面,使我們能戰勝罪惡。

這三位一體的真神垂聽我們的禱告,瞭解我們所遭遇的痛苦,並會看顧我們平安穩妥地回到天家。

內容摘錄並翻譯自英文探索叢書(Do Christians Believe in Three Gods?)。

當憐恤遇上公義

他應揭發舉報嗎?一位曼哈頓名校的中學生深感憂慮,不知如何面對同學的霸凌。有人常當面以種族岐視的言語辱罵他;有人把他的照片標上「猴子」然後在學校廣為散布。

憐恤!這是聖經裡一個極好的禮物。

為要專注於學業,他決定不理會這些欺凌也不尋求報復。因他曾看到有些人雖受到處罰、被學校開除,但卻心生怨恨。

後來一位老師發現這事而感到不安,於是提出別具創意的解決方案:修復關係的公義。目的呢?是要修復所造成的傷害。這兩位同學經過真誠地互訴心聲後,那位霸凌者終於向被霸凌的同學道歉,他們之間脆弱的友情終於有甜蜜的進展。

為什麼這樣的公義能帶來醫治呢?因為含有憐恤!這是出於聖經那令人訝異的恩典。正如以色列人所經歷的,當上帝向他們施行公義時,也會憐恤他們。

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,讓我們明白這個黃金組合的意義。祂為我們的罪「一次獻上祂的身體」(希伯來書10章10節)滿足這位公義的上帝,並也以慈愛的憐恤恩待我們。

罪惡的以色列民也曾蒙了憐恤。在籌算向上帝獻上燔祭、牛犢或萬萬的油河時,先知彌迦對他們說:「世人哪,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,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?只要你行公義,好憐憫,存謙卑的心,與你的上帝同行。」(彌迦書6章6-8節)

我們是否熱切地渴盼憐恤,就像渴盼公義一樣呢?當謹記,憐恤是值得給出去的神聖恩典!

雷翠霞,《靈命日糧》作者

在隱密處的祈禱

禱告也是一種敬拜。當我們禱告時,應對上帝充滿敬仰、愛慕和喜悅之情──因祂是自有永有的全能上帝;祂創造我們,並將祂豐盛的慈愛澆灌我們;祂在十架上展開雙臂救贖我們;祂美好的旨意是要使我們成為完全。敬拜的含意,在於表明我們最看重的是什麼。敬拜是向上帝表達我們愛祂的最佳方式之一。

在隱密處向上帝祈禱,祂會安慰、教導和聆聽我們的心聲。

禱告最能表現出對上帝的倚靠。我們能向上帝訴說所需的一切;我們能為所有的事,甚至最困難的事禱告。正如腓立比書4章6節教導我們:「應當一無掛慮,只要凡事藉著禱告、祈求和感謝,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。」任何佔據我們思想的大小事,皆可在禱告中向上帝懇求。

縱然禱告的本質是祈求,但絕不是死纏爛打或無理取鬧的要求。我們不能要求上帝,或與祂交換條件。就像朋友之間不會要求對方,而是發出請求並等待回應。我們以耐心和順服等候上帝應允我們的祈求,又或者祂所賜的超過我們所求所想。

禱告能幫助我們明白上帝的心意。透過禱告這種方式,我們能理解上帝藉著聖經對我們說些什麼。禱告能使我們不再分散心思,反倒變得全神貫注。

當我們在隱密處向上帝祈禱,祂會安慰、教導和聆聽我們的心聲。在那裡,我們學習更愛祂、更深地敬拜祂。

摘錄及改編自羅大衛的著作
Seeing God © 2006 Our Daily Bread Publishing.